【干警风采】林桂玲:在那个春天,我选择扎根
“玉律传佳节,青阳应此辰”。“立春”已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美丽乡村的初春朝阳,充满活力与希望。看!走在广袤田野间的,正是选择在司法基层一线的青年法官林桂玲。
2023年2月2日,远安县人民法院洋坪人民法庭庭长林桂玲在湖北省法院系统第二期青年干警训练营中,讲述了自己的基层任职经历和心路历程,与参加训练营的优秀青年干警们交流法庭工作经验。
在人生饱富精力的年月,最具华彩的时光,她沉入一线,深入基层,伸张正义,为民解难。一路走来的她,温情深邃、沉稳坚定。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宜长物放眼量
饱读“诗书”的法院青年们,也许都向往刑事审判的生杀予夺、民事审判的经济大案、行政审判的“为民做主”,不喜欢、甚至抗拒到乡镇法庭工作,认为乡镇法庭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家长里短的繁琐,信奉了“清官难断家务事”,不愿意掺和的老百姓家事中,认为在乡镇法庭工作目光短浅、能力得不到提升。
但她主动请缨下法庭,经过八年的基层磨练,从“愣头青”成长为调解能手。她说:“法庭其实就好比人体的毛细血管,各种指示、法律、政策都要靠法庭去传达,法庭一方面与地方乡镇党委联系密切,一方面与老百姓距离最近,不论是与上级沟通,还是做群众工作,法庭都是一个绝佳的‘练兵场’。在乡镇法庭不仅有办案指标,还有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地方乡镇党委等一系列工作任务,做好这些工作,锻炼好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各方沟通协调的能力,是我们后期成长进步的宝贵财富,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乡镇法庭工作这件事,青年法院人就应该从基层法庭做起、从老百姓身边做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关于办好民生小案,亲身实践后,林桂玲总结了九个字:勤学习、善创新、讲方法。
勤学习,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不仅仅是更新书面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乡镇优秀调解员、乡村优秀治调主任的工作方法,学习他们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要学会在乡镇孤独寂寞的环境中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
善创新,不能照本宣科,要充分结合乡情、镇情创新自身工作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洋坪人民法庭不断探索创新,经过与地方乡镇党委多次沟通,由乡镇党委综治中心牵头,人民法庭联合村居治调委员、乡镇综治中心、司法所、派出所形成大调解格局,充分发挥了基层各单位联合调解的作用,将大量的纠纷化解在村、镇,“挡”在诉讼之外,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法庭案件的受案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讲方法,法庭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调解工作,换位思考,善于分析当事人的心理动态,用当事人最能接受的方式去处理矛盾,应调尽调、少判多调,即使有些案件在做了充分的调解工作之后当事人仍无法达成一致的,也要杜绝生硬判决,要做到判前疏导、判中沟通、判后答疑。
2022年9月时,林桂玲的一场巡回法庭获得一致好评,八旬高龄的肖爷爷独自照顾这因病瘫痪在床的老伴儿,三个儿子相互推诿责任,无奈他将三个儿子告上法庭。她没有直接判决,也没有开场教育他的儿子们,只是带上肖爷爷的儿子们一起在肖爷爷家听取了他多年来的辛酸和委屈,从日出到晌午,慢慢地打开他们的心结。临走时,肖爷爷拉着林桂玲的手不确定的望着她时,她坚定的说:“您要相信我,他们如果骗您,您再来找我”。她用最好的方式让老人家可以安心的老有所依,在温情中安享晚年。后来她才谈道:“我知道肖爷爷肯定不会愿意真的和孩子们闹僵,家以和为贵,我要帮他。虽然能力有限,但当我看到老人家眼中的期待时,我坚信我会坚持不懈的努力做好。”
农村出身的她深知,老百姓找到法庭,就是希望在法庭找到公平正义,甚至是继续生活的希望,法官既要把道理讲深讲透,也要让百姓感受到法理的温度。在法庭的这8年时光,审理了上千件案件,她始终坚信会成为老百姓心中真正的人民法官。
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乡镇法庭虽说远离家人、寂寞孤独、条件艰苦,但慎独慎初慎友慎微也是一名法官必须要做到的,作为乡镇法庭的庭长,林桂玲经常和法庭的同事们交流,相互告诫身边人需要耐得住清贫、扛得住诱惑、守得住小节,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干事。洋坪人民法庭干警们都心中谨记在老百姓身边办事,自觉遵守廉洁自律的相关规定,不仅关乎到乡镇法庭的形象,更关乎到整个法院的形象,甚至关乎到整个国家的司法公信力。所以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重、自律、自醒,排除非分之想,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管好自己的“嘴、手、脚”,在老百姓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司法形象,管好自身的队伍,加强庭内廉政警示教育将是他们以后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
“立”是开始,“春”是希望,在这个春天,相信和她一样,选择扎根的远安法院人,定会不负春光,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