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打通这条“亲情通道”
7月18日一早,远安县法院洋坪人民法庭已在赶往巡回法庭的路上……
前几日,洋坪人民法庭受理了一起特殊的赡养纠纷案件,案件当事人是一对耄耋夫妇,他们在“诉状”中说道,自己现在居无定所,生活困难且无人照料。
探寻矛盾症结
洋坪人民法庭干警通过联系当地乡政府、司法所和村委会了解老夫妇相关情况,前往河口乡实地了解两位老人的生活现状,询问家庭矛盾症结,倾听夫妇俩儿养老的想法。在与老夫妇交谈的过程中,承办法官了解到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两栋紧邻的房屋中,却长期存在矛盾。据当地村治调主任介绍,村委会已多次前往调解过老人与子女的矛盾,但都无果。
经过两天的奔波与梳理,承办法官迅速掌握了该起纠纷的基本事实与主要矛盾:这对年迈的夫妇有四名子女,三个女儿均嫁入外地,老两口跟随二儿子一家居住,三个女儿每年支付赡养费。二儿子自去年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配偶也时常不在身边,加之两位老人体弱多病,加重了儿子的生活负担,双方经常因家庭琐事发生矛盾,矛盾越积越多,最终互生怨怼、不可开交。
乡政府、派出所、村委会、司法所进行调解时,发现双方继续住在一起,后面可能引发不稳定风险,故将老夫妇安置在乡里租房居住,劝说老人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儿子也放下狠话“不处理好,不准回来”,夫妇俩儿据此认为儿子将其赶出了家门,矛盾更加尖锐。
巡回法庭调解
基于本案的特殊情况,承办法官劝说出嫁多年的女儿们回家看看,一家人坐在一起商量,开诚布公的谈一谈,并在朝阳村村委会开展巡回审判。
庭审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各子女之间的家庭矛盾彻底爆发,在各方僵持的情况下,承办法官采取分别劝说,逐一化解、开导的方式进行调解,向子女说道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向老夫妇说道子女们的困难,告诉他们一家人要将心比心,守望互助,相互体谅包容。最终,在承办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坦诚的说出各自的养老方式、建议,达成一致意见。
老人们的居住问题得到了解决,赡养费用等有了着落,一家人也都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承办法官趁热打铁,为在场群众讲解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相关法律规定,强调父母对子女有抚养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义务,夫妻之间有扶养义务,希望子女心中一直记得羔羊跪乳之恩,念及“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的养育之艰,不要发生“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事。
庭后,法庭干警想到山路崎岖,老人们年事已高,遂驱车将这对老夫妇送回了家。洋坪法庭通过巧妙化解赡养纠纷,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守护“夕阳”。
打通“亲情通道”
《左传》记载了一则“不到黄泉不相见”的典故,讲述了春秋时期,颖考叔帮郑庄公与母亲在隧道中相见,和好如初的故事。洋坪人民法庭的干警们正如颖考叔一样,帮老夫妇努力打通他们与子女间的“亲情通道”,让他们和好如初。亲情根植于血脉,孝顺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应相互体谅,相互包容。
自2023年以来,洋坪人民法庭目前审结家事纠纷29起,以判决结案10起,以调撤结案19起,调撤率达到65.5%。该庭干警们秉持“能调则调,能调尽调”的原则处理家事纠纷,努力恢复和睦的家庭关系。
下一步,洋坪人民法庭将继续拓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外延,践行“三个服务”,坚持“三个便于”原则,勇担基层社会治理之责,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在家事纠纷中,做疏通家庭症结的中间人,打通家庭成员间“亲情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