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人口找到了?马上开庭!
原被告结婚刚一年就争吵不断,被告离家出走八年未归,也未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原告起诉离婚,首先送达就成了一大难题,那诉讼还如何进行下去呢?近日,远安县法院民事审判庭就审结了这样一起离婚案件。
原告刘某执意离婚,被告尹某却早已下落不明多年。拿到案件的承办法官王莉娟没有简单公告了之,而是想方设法,根据原告提供的被告常住人口登记卡上的旧户籍信息,通过114平台层层查询,得到了被告曾经户籍地所在村村干部的联系方式,并及时与之取得了联系。后又通过村干部,获取了被告哥哥的联系方式,最终通过其哥哥联系上了被告,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尹某这个多年的“失踪”人口。
既然人找到了,承办法官当即征求被告意见,得到被告不需要答辩期和举证期的回复后,及时组织双方当事人通过互联网法庭完成了开庭并当庭达成了调解方案。至此,这个一开始看似棘手的离婚案件只用了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顺利结案。
送达是裁判发生效力、判决能够执行的重要条件,然而司法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困扰法官审案进程的“送达难”问题,无法联系上被告是造成“送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法官在审案过程中,不能简单机械的只知道运用传统、直接的方式找人,而是应该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多方式、多途径的完成送达,确保当事人得知应诉、开庭、判决等重要审判流程信息的权利,进而提高民事诉讼效率和裁判结果到位率。
近年来,远安县法院一方面加强与基层单位组织的沟通联系,编制送达网络,发挥其帮助联络、留置送达见证等作用,建立法院与社会联动送达机制;另一方面以送达技术提升送达能力,法院内部查询系统正在逐步实现同淘宝等大型交易平台信息互联,掌握受送达人近一年内民事活动经常使用的地址作为送达地址,消解“送达难”血栓,促使民事诉讼程序进一步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