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坪人民法庭的“日常vlog”

发布时间:2022-12-07 点击数量:681

编者按

洋坪镇位于远安县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因境内昔日洪水泛滥变成汪洋,日积月累淤成了平畈而得名。1953年春,远安县人民法院洋坪人民法庭始建于洋坪镇上,于2007年迁址新建。洋坪人民法庭现有员额法官1人,法官助理1人,书记员1人,法警1人;主要负责审理洋坪镇、河口乡两个乡镇的民商事案件,辖区共有36个村、社区,面积441.18平方公里,人口约5.1万。近三年平均收、结案176件。
    人民法庭扎根于基层,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作为人民群众接触到法律的前沿阵地,洋坪人民法庭一直秉持着司法为民、司法便民的原则,奔波在化解矛盾的第一战线。那么法庭干警每天都会经历什么呢?

2022年11月28日,让我们跟随洋坪人民法庭的脚步,感受基层法庭一天的工作与生活。

 

兄弟阋墙,家门口审理

上午8时30分,迎着晨间冬雨,法庭干警们早早驱车,沿着山路到了江范村委会,在当地审理一起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纠纷案件。在村委会会议室里,法庭干警迅速用国徽、横幅、法槌、桌牌布置出一个简洁而庄重的巡回审判庭。

据庭前了解,本案双方当事人都是江范村本地村民,原被告系同胞兄弟,双方因林权争议纠纷多年积怨,目前林权争议正由河口乡政府进行处理。

本案中,原告在林权争议未处理完时,就上山砍柴、拖柴遭到被告阻拦。双方发生冲突,进而相互撕扯、推搡和互扔石头,造成原告轻微伤。原告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承担侵权赔偿。经过几个小时的庭审,承办法官认为,原告未待相关部门对山林权属作出明确划分,擅自砍柴拖柴,被告也未采取理智合法的方式处理,径直扒车拦车,致使双方及其家人产生冲突,双方均有过错,但原告方对冲突产生的原因及损害结果的扩大均存在较大过错。承办法官反复劝解双方当事人,亲兄弟间要互谅互让,相互扶持,林地权属纠纷正在处理,双方不要再将矛盾继续激化。

近年来,人民法庭探索将家事纠纷、相邻权纠纷等案件,通过巡回法庭的模式进行审理,一方面,因地制宜地化解矛盾,调和家庭、邻里之间的关系,达到法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另一方面,也给当地村民进行了普法宣传,送法下乡,推进乡村振兴。

诉后回访,“法暖夕阳”

案件审理结束时,已经接近中午。在江范村村主任的带领下,法庭干警又沿着盘山路段驱车到达江范村四组。将车停在不能继续向前的山脚下,法庭干警提着营养品,冒雨行过一段山路,来到八旬老人肖爷爷家中。

两个月以前,肖爷爷因子女赡养纠纷,翻越崎岖山路,找到了洋坪法庭寻求帮助。法庭干警背着国徽去肖爷爷家中进行了一场家事审判,最终让两位老人与三位儿子达成调解协议。

“他们如果不按照协议履行怎么办?”肖爷爷不无担心的说道。“您要相信我,在我们这里处理过,会出具调解书,具有法律效力。如果他们不按协议去做,您就来找我。”洋坪法庭庭长林桂玲坚定地告诉老人,让肖爷爷吃下了定心丸。

天气越来越寒冷,山里要落雪了。法庭干警想去看一看肖爷爷和刘奶奶最近的生活状况,子女有没有好好照顾他们,两位老人能不能渡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回访中,法庭干警走进肖爷爷家中,与老人面对面零距离交流,了解到三名子女均按照协议履行赡养义务,并且时常看望和关心两位老人。肖爷爷高兴地说道:“那他们现在都做得很好,他们妈前段时间住院,都是他们轮流去照顾的,照顾得很细心。今天上午老二还打电话回来问候我们了……”

法庭干警们告诉老人,以后再面临困难随时与法官联系。对于赡养类纠纷,通过开展回访工作,既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增进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理解与信任,兼顾司法的“力度”与“温度”。


调解员培训,助力基层治理

中午12时50分,法庭干警回到法庭,简单地吃过午餐,便开始着手准备下午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专题培训的相关材料。在整理完善后,下午1时30分,驱车从法庭出发,来到河口乡政府会议室,做培训准备工作。

下午2时30分,河口乡党委副书记、司法所工作人员、派出所工作人员、综治办工作人员、各村治调主任等,都准时到会参与。

洋坪人民法庭庭长林桂玲通过“六尺巷”的典故,向大家讲述调解工作的重要性,阐述调解应当遵循的原则,明确调解的范围,刑事犯罪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行为不属于人民调解的范围,各种类型案件的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等。与会人员专心听讲,做好笔记。会后,河口乡党委副书记左庆伟表示,以后要多举行调解员培训,提升基层调解员的调解水平,让矛盾化解在基层。

洋坪人民法庭通过法治宣讲、调解员培训等方式,融入社会基层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与各基层单位联动联调,共同推进诉源治理。

落日余晖时,法庭庭长抽出时间撰写今天上午开庭的判决书、法官助理制作下一场法治讲堂PPT、书记员整理已经结案的档案卷宗、法警制作近期执行案件的执行方案。

一间办公室、一个审判团队,共同继续为群众的司法需求而奋斗,默默耕耘与守护这片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