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县法院洋坪人民法庭充分发挥人民法庭作用 促进基层社会治理

发布时间:2022-08-15 点击数量:542

2022年以来,远安县法院洋坪人民法庭紧扣乡村法庭职能定位,坚持以县级矛调中心建设为指引、以乡镇综治例会为依托、以村级调处为调解先手、以诉讼为最终关卡的模式,创新“家门口”法庭、“乡间地头”巡回审判等方式,探索创新“五层递进化解工作法”,以强化服判息诉为工作重点、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打造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

一是主动谋划、紧扣中心,争做服务乡村振兴“排头兵”。妥善化解农村产业纠纷,服务保障乡村振兴。一是加强对辖区内调解组织的指导与培训。今年上半年,法庭对辖区内村级调解组织开展《民法典》集中培训2次,现场指导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20余次,主动加入镇、村矛盾纠纷排查微信群,对群内提出的法律咨询积极给出处理建议,大幅度提高村干部化解纠纷的能力和效率。二是建立涉集体经济纠纷解决的“绿色通道”,加大对集体经济组织的司法保护力度。推行网上立案、在线调解等诉讼服务,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实现线上线下诉服水平“双提升”三是当好乡镇党委的“法律顾问”。主动对接地方党委政府,在群体性纠纷、疫情防控、重大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中,为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支持。对审判工作中发现的事关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乡党委政府报告并分析,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建议。

二是因地制宜、全链发力,写好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大文章”。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实质性化解纠纷有效方法。一是建好诉源治理“点”。充分利用好道德理事会这一组织,鼓励各村召集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乡贤组成道德理事会,由道德理事会成员发动村民制定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促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发生矛盾纠纷,道德理事会和村委会成为解决村内纠纷的主力军,尽力做到让纠纷不出村。二是咬合诉调对接“链”。重视调解工作,纠纷案件先引导当事人选择到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诉调委进行调解,根据案情需要可由法庭工作人员参与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由法院进行司法确认,从源头化解矛盾,调解不成功则转正式立案。今年上半年,委派诉前调解33件,占全庭案件总数的34%,其中调解成功24件,成功率73%,大大缓解了庭内案件压力,也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立案之后,始终将调解工作贯穿案件的全过程,并注重加强判后答疑释法,做到每案答疑、主动答疑,使当事人服判息诉,提升办案效果,有效减少信访、申诉案件发生。2022年截至目前,所办案件上诉2件,服判息诉率达97.14%,无申诉、信访案件发生。三是构筑综合治理“面”。以乡镇综治中心牵头,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村治调委员等为成员单位,共同构建矛盾风险“1+N”联排、联调模式,法庭每月参加乡镇综治例会和月度例会,分析、研判、摸排突出矛盾。

三是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奏响服务群众需求“交响曲”。注群众急难愁盼,狠抓便民服务。一是全面推进“一站式”建设。开展线上立案、网上开庭、在线调解、电子送达等,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今年以来网上开庭、在线调解共计20余次。充分应用“移动微法院”在线诉讼服务平台,实现当事人在家就能立案,异地也能立案;实行诉讼费网上缴纳,所有案件都实现微信、支付宝缴纳诉讼费;今年1-7月份使用电子送达平台115次;二是全方位开展法治宣传。法庭干警多次开展送法进军营、送法进机关、送法进校园活动,提升社会各界法治意识,受到广泛好评。三是创新便民利民举措。运用“周末法庭”、“巡回法庭”等形式为当事人正常工作、春耕、秋收让路,既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又不耽误正常生产、生活;在河口乡设立了巡回审判点,巡回审判点采取定期(每周三为固定办公日)与按需结合的办公方式,就近提供法律咨询、接收案件、及时调解、快审快裁;对居住偏远、交通不便、行动不便的当事人提供上门服务,包括上门立案、上门调解等,真正把诉讼服务送到家门口,实现诉讼服务零距离。